郵輪的岸上管理是否應加多一項"安全管理組"?
"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"旗下全球第三大的郵輪 "海洋聖歌號"(Anthem of the Seas)於上周六夜,自美國Bayonne, New Jersey出發開往巴哈馬作為期七天之旅,但是在出發後第二天,即於北卡外海遭遇12級狂風巨浪,公共設施多處損壞,船長要求乘客待在房中,經極其危險的"調頭"後,於前天返回出發港.船長說"這是我一生中最艱困的一航次",船公司除全額退費外,並另外給予全額半價之禮卷.以做"壓驚"補償.4500位旅客及1600名船員皆安全.
雖然發生地在"公海",船籍又是"巴哈馬",但是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局(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NTSB)仍責成USCG"陪同"巴哈馬海事局上船調查,"為何在如此先進的氣象預報資訊下仍一頭往暴風區開航?"(圖為周六開航時之天氣圖)
收齊船票後的公司有其成本壓力;船長有其職務上的壓力;岸上經理有其"飯碗"的壓力;這是舉世皆然的事實,但是眾多的壓力由船長一個人的判斷,抗壓性,良知來決定6100位人命安全?在安全管理"及"危機管理"來說是"單薄"了些?是考慮未周的"真單薄",還是商業利益上的"故意單薄"?不得而知.但是純就管理專業的角度來看:把載有6100名乘客的客船與載有6100噸貨物的貨船一樣的來管理,本身就說不通,更何況是對"日進斗金"的郵輪業".
東亞大陸夏季為郵輪旺季,其氣候又與美東諸多相似之處,我建議郵輪公司不論是為人命安全或是為自家商業利益,都應在郵輪母港的辦事處底下設置"安全管理小組",提供專業氣象與ISPS專家作為第一線"船長的參謀",以專家團隊共同分擔壓力與責任,這樣才是負責的郵輪業經營之道.
#客船 #安全